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,要贯彻新发展理念,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。这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来完成,职业教育培养一线人才,起到的应该是重要的支撑作用。当前,职业教育的突出问题是“结构性失衡”,一方面,供给端无法提供有效的供给,不能依照产业的发展需求而谋划、布局专业,使职业院校培养出的学生在市场竞争中失去优势;另一方面,中高端技术、管理人才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缺口,“用工荒”“招工难”的现象普遍存在。现代职业教育要求“工匠精神”的塑造和“大国工匠”示范作用,尤其是需要“工匠”给学生传授精湛技艺。
全社会应自上而下,形成尊重人才、弘扬“工匠精神”的良好风气。职业院校要将“工匠精神”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,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,从而塑造高尚的职业情操。而要从根本上转变整个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认识和偏见,需要政府层面以“大国工匠”为引领,自上而下逐步推行。各地应根据地区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,遴选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高级别人才,授予“大国工匠”的称号,并给予相应的待遇,以促进实体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。需要关注的是,被职业院校聘为行业专家、带领团队或学生在技能方面获得重大成果,应是获评“大国工匠”的前提条件,通过产业高级人才和职业院校的合作,使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上升到一定的高度,从而打破目前产教融合的难题。
有“大国工匠”就要有相应的工作环境,为“大国工匠”提供工作室,让这些工匠们有固定时间来学校与师生交流,带领相关专业师生做精项目、研发产品,帮助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发展,以使职业教育紧密对接产业,培养适应产业、行业发展的一线人才。职业院校依靠“大国工匠”的引领示范作用,逐渐形成具备特色的职业教育“工匠文化”,助力学生素质提升。为了提升“大国工匠”的含金量,还要实施遴选、聘任、淘汰机制,严格把关各个环节,以保证有“新鲜的血液”注入。遴选和聘任还要综合产业、行业、政府政策、学校、企业等各方面的因素,定期考核,整个过程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协调实施,保证人才的选用公开公平公正。
简言之,就是要在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产业中推行“工匠精神”,把目光转移到实体经济的发展中来,设立“大国工匠”称号,促进产教融合,实现科教兴国。
刊载于《学知报》(2019-09-09),转载请注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