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1月,国务院发布了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》,其中一项改革措施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:“1+X证书”制度试点。这是一项重要的制度设计创新,必然伴随着新的研究和尝试,在“实施方案”中明确指出,这是借鉴了国际职业教育培训的普遍做法,说明职业教育的方式方法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,之前重视学历教育(其中的“1”)而轻技术技能的局面将要转变。为了实施这一项举措,“实施方案”还开出了一个立交桥式的技能证书获得良方,也即是在获得“X”的过程中,校内的培训可面向校外人员,校外的培训也可以面向在校学生,所获得的各类证书具有同样的效力。此种衔接真正意义上实现了“长短结合”“育训结合”,使人才和技能二者的关系更为亲密和协调,培养出实实在在的“技能人才”。
从一个维度延伸到另外一个维度,最糟糕的局面就是走向极端,所以“1+X”看似简单的组合却蕴含着实施方面的挑战,需要防止“跷跷板”现象。打破唯学历论,提高社会对“技术”的尊重是一种进步。但是如果把学历简单粗暴地等同于“一直文凭”,片面重“技能”而轻“学历”,那么缺乏扎实理论知识支撑的“技能”也难以走远。当下,人工智能时代来临,没有匠心的技术工人被替代的风险不断增强,而学历教育正是培育“职业精神”和“工匠精神”的重要途径,从这个意义而言“1”是个很重要、很核心的要素,没有“1”便不能有各种“X”,即便有“X”也是一个不完整的“X”。因此,“1+X”的实施应该是一个深度粘合的过程,学历与技能双管齐下,既管未来又管当下。
“1+X证书”是个整体,但往往在实施的过程中,却因为“X”的种类不同而存在着边界扩大化的倾向性,从第一批和第二批公布的试点证书而言,“X”强调了不可替代性和专一性,说明随着新兴产业和行业的发展,之前广泛存在的技能证书有可能与现实的工作岗位无法匹配,而此时“X”的优势则最大程度显现出来。因为有了这些优势,带给学习者更优质的选择,在具体实施过程中,往往更加重视“X”。从获得工作的角度而言,“1”和“X”都是重要的,完全功利的追求获得各种不同类型的“X”证书完全不可取。为此,政府在制定配套措施的时候就要避免使“X”太过容易获得,从而导致只热衷于“X”的获得,而忽略了理论知识强化、实践技能贮备和人文素养化育的“1”的部分;职业院校更不能被“X”所牵累,只有做好了“1”,才能有更好的“X”。警惕“1+X证书”制度中“X”过热现象,才能使这一新鲜事物发挥出最大的能量。
刊载于《学知报》(2019-09-23),转载请注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