职教集团(联盟)的产生是职业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,但近年来呈现出无序发展的状态,各类集团(联盟)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。根据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的相关数据显示:全国有1400余家职教集团(联盟)。但往往挂牌成立的多,现实中运行的少,职教集团(联盟)甚至变为某些学校、行业、机构对外宣传的噱头。今年1月份,国务院出台的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》中提出,到2020年初步建成300个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(联盟),带动中小企业参与。这一重要的改革信号给职教集团(联盟)带来了发展的大好机遇,以评促建、以评促管,无论如何,职业教育集团(联盟)最终还是要走正规化发展之路。
看似简单的“示范性”三个字,却蕴含着级别上、专业上的高度认可,从侧面也说明了职业教育集团(联盟)的建设是关系职业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,这项工作涉及到政、校、行、企各方的利益诉求,体现的是各方利益最大化的“满足感”。当然,如何做好这块“蛋糕”,实现利益最大化,需要各参与方摸爬滚打的实践,需要那些始终坚守的集团(联盟)的示范引领和总结提升,这个过程非实实在在的操作而不能解决。为此,9月30日,教育部发布了《关于开展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(联盟)建设的通知》,在全国申报的基础上,遴选300个职教集团(联盟)作为示范,从方案的层面正式进入了实施的阶段,这将会更好地推进职教集团(联盟)有序发展,切实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助力。
从另一个角度而言,职教集团(联盟)的建设、评审、遴选要防止“一厢情愿”的校级联盟入选,学校积极推进,看似非常火热;行业企业消极“联姻”,实则定位不明,组织涣散,摇旗呐喊,尽管有高朋满座的场面,也不免流于庆典、开会、总结的俗套,对于具体的合作项目却难以推进。还要防止“千人一面”的同质化职教集团(联盟)的入选,没有特色的职教集团(联盟),既不能代表行业的最新水平,也不能代表职校的发展方向,在示范的层面上不具备竞争力。所以,从落实政策的角度而言,示范性职教集团(联盟)重在突出“示范性”,这是深化产教融合、推进校企合作,调动一切力量办职业教育的举措;也是政校行企“共生”发展,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。
刊载于《学知报》(2019-10-14),转载请注明